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海上体坛

一文看懂滑板:比创意拼绝招 中国年轻一代飞跃无限

  5月8日,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的滑板场地在原世博会船舶馆竣工。再有几天时间,这里就将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手,闪转腾挪之间,比创意、拼绝招,展现出青年一代对这一新潮项目的自我表达。

  在本次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中,滑板可能与观众的日常生活走得最近,很多人甚至能在街头玩上一会儿,也是本次赛事四个项目中场次最多的项目。但你真的了解这个项目的竞赛规则吗?它的哪些动作才能真正称之为达到了极限?

  从泳池和街头衍生出两个分支

  滑板现在分成碗池和街式两个小项。碗池滑法诞生于美国西海岸,一些滑板男孩把滑板拿到泳池里试滑,也就是碗池滑法,这种滑法发展至今,要求运动员在专业碗池场地中使用滑板,利用场地内弧面和坡道,以碗池的不同岩壁角度不同发力,创造出所能完成的极限动作。

  上世纪80年代后,街头滑板随着Ollie及其延伸动作的诞生,风靡大街小巷。后来,一批街头滑板高手在此基础上,又开创出了新动作,比如,跳过障碍物并跳到墙面的栏杆上,随后从扶手滑下来。每一次比赛所用的道具都不同,体现了滑板运动的创造力和挑战精神。

  中国内地的滑板风潮则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京奥运会唯一的亚洲裁判、杭州亚运会唯一的中国裁判田军是国内第一代滑板人,他接触到滑板是在1992年,当时,美国有一部很火的电影叫《危险之至》,这部片子以滑手为主角,相关的滑板动作都由著名的职业滑手呈现,酷炫帅气的动作,让当时16岁的田军很是着迷。

  “当时看完这部电影,我就开始满大街找滑板了。”田军回忆,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滑板为何物,更别说买一块滑板。后来,家人通过邮购的方式,从秦皇岛买了一块滑板,这块滑板跟电影中主角使用的滑板一模一样,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块滑板。

  男孩看力量,女孩看风格

  本次奥运会资格赛的滑板碗池赛区,最高位置在3.5米到3.8米之间。负责场地搭建的飓风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宋禹林介绍,滑板的场地搭建很负责,先是用木板搭建形状,再用水泥浇筑,就是为了还原泳池滑行的感觉。

  上海市滑板队领队、国家级裁判邹杰介绍,在碗池项目中,比赛都是以每位运动员3条路线进行的,“一般运动员会准备1-2条不同的路线进行比赛,大部分滑手预赛和决赛的路线都相似。”

  街式项目决赛中,除了两条路线赛,每一位运动员有5个大绝招动作的展示机会,一般都会利用场地道具中最大的道具来完成一个自己最强的动作,从而获得高分。邹杰表示:“大绝招的比赛除了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更需要运动员有较强的稳定性、抗压性、创意性。凭借展示动作的创造性和难度,获得观众的掌声与喝彩。”

  而田军则表示,无论街式还是碗池,简单来说,就是男孩子看力量,女孩子看风格,女孩子活儿更细。在短短45秒钟内,最优秀的女滑手在1条线路里可以完成15个动作。对于观众而言,滑板技巧是指人从板上跳起,到人和板平稳落下且继续滑行这个过程中,滑手控制滑板做出的高难度动作。

  其实,在街式滑板比赛中,对高低并没有硬性指标,主要看难度和连贯性。成功的、连贯的技巧动作会得到更高的分数。按业内说法,一个动作中包含“翻(翻板)、转(转体)、嗞(滑板在道具上滑行) ”,则这个动作的得分数就非常高了。

  英雄出少年,中国年轻一代飞跃无限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当今滑板运动员中,十五六岁以下的青少年,水平都很高,因为他们的身体更轻盈。这也就可以理解,女孩子的风格往往更多,尤其是亚洲女孩更容易出成绩,比如上届东京奥运会女子街式冠军是来自日本13岁的西矢椛。

  目前滑板项目的选手整体呈年轻化,中国选手也是英雄出少年。去年的杭州亚运会上,夺得女子街式冠军的崔宸曦当时只有13岁,夺得男子碗池冠军的陈烨当时只有15岁。去年底的全国锦标赛上,13岁的商斯嘉、12岁的朱沅铃分别摘得女子碗池、女子街式金牌。

  本次在上海举办的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中国滑板队派出最强阵容,杭州亚运会上为中国队夺得滑板金牌和银牌的选手将悉数亮相,分别是女子街式金牌崔宸曦、女子碗池银牌李玉娟、男子街式张杰和男子碗池陈烨。

  国家队整体阵容的年轻化,与国内滑板运动的普及度密切相关。就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青少年滑板运动员聚集在黄浦滨江滑板极限公园,参与2024年中国青少年U系列滑板巡回赛(上海站)的比赛。

  作为上海市滑板队的领队,邹杰介绍,目前上海市滑板的注册运动员已经达到了470多人,而且光是去年就增加了接近200人。“滑板项目处在一个膨胀式发展的过程,俱乐部的规模和数量正在更加快速地增加。”邹杰透露,目前光是在上海,就有不少俱乐部拥有1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滑板场地,而且上海在街式和碗池的场地上都具备了举办全国赛事的基础,他相信,奥运资格赛的到来会成为一个引爆点,让滑板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责任编辑:张晓莉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