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海上体坛

F1中国赛走过20年 隐于光影的守护者成就精彩赛事

  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盛宴,一场属于二十万车迷的狂欢周末。4月21日,2024年F1中国大奖赛精彩落幕,10支车队、20位车手你追我赶,带给了车迷最极致的观赛体验。

  转眼之间,F1在中国、在上海已经走过了20年。赛车风驰电掣,车手你追我赶,赛事一届比一届精彩,汽车文化也在逐年丰富。一切的背后,是一群守护者在默默付出。他们隐于光影,在另一条赛道与时间赛跑,一起将高规格赛事推向世界。

  运营协调团队——

  八架次的包机货物

  9小时内完成交货运送

  F1是媲美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全球三大体育赛事之一,全年的分站赛超过20场。

  “今年F1中国站举办之前,明年F1比赛的全年赛历就已经敲定。”久事体育赛事公司运营协调部负责人胡佳寅说,F1是一项严谨度很高的赛事,各项工作都很有计划性。

  “各支车队已经习惯了,就是拆、装、拆、装……有时候,连一把椅子,他们都要空运过来。”参与中国站赛事运营十几年,胡佳寅感觉,各支车队就像是快速拼接积木的高手,为此,庞大的车队物资如何运输,就是一项大工程。

  “前一站比赛结束,所有物资打包,要通过六到八架包机进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落地以后,各车队只给协调部门9个小时,在此期间相关部门和岗位需要紧密衔接,一旦拖延,就会影响车队后续的工作节奏。”胡佳寅说,除了空运物资,还有大批量的海运货物需要处理,并确保准时抵达赛场。

  F1不仅仅只是竞争激烈的体育运动,还包含着诸多前沿科技。胡佳寅介绍,各支车队使用的汽油,也有其独特的技术配比,也是跟着满世界运输,“这部分属于危险品,运输时的安全性也有更高要求。”

  今年是F1进入中国的20周年,也是中国车手周冠宇首次亮相上海站赛事,来自方方面面的保障压力更大。“我们部门满打满算13个人。我们所有的岗位都是A角,没有B角,岗位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也很强,容不得有任何一个人生病。”胡佳寅说。

  除了F1,久事体育现在承担着ATP上海大师赛、环球马术冠军赛、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国际赛事。看着赛车在场地内一圈圈飞驰,胡佳寅神经紧绷的状态,会随着比赛进行而稍微有所放松,“但工作这么多年,我和同事们都养成了随时记备忘录的习惯,就是希望通过不断地磨合总结,把来年工作做得更好。”

  在F1赛事进行的同时,这支赛事保障团队已经开始了环球马术冠军赛和奥运会资格系列赛的筹备工作。“如果有人突然问进行到哪个环节,我们首先要确认是什么赛事,再讲具体的事情。”胡佳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团队都是多核运行,“就像是弹钢琴,需要自己会切换音符,不然,音调就会乱了。”

  赛道裁判——

  从凌晨四点开始忙碌

  一个拥抱至今难忘

  F1赛事速度快,突发状况多,上千名赛道裁判担负着监督比赛、保证车手和赛道安全的责任。从首届赛事担任赛道裁判至今,冯奇已经与F1结缘20年。

  “从早上到岗,到下午全部车辆离场,所有的吃饭、上厕所、休息全部都在赛道边上。”冯奇介绍,国际汽联对裁判的要求特别严谨,“凌晨4点多起床准备,5点多发车就要进赛车场了,6点45分左右必须到岗,之后就是国际汽联的严格检查。”

  2005年,F1中国大奖赛迎来创办后的第二届赛事,发生了一次意外:蒙托亚的赛车在过路肩时,把一个下水道的窨井盖带了起来。这也是工作至今,冯奇印象最深的一次事故,裁判们启动应急预案兵分多路,一组人赶紧去检查赛场内是否还存在可能发生类似事件的窨井盖,另一组人组织工作人员对事故地段进行紧急处理,还有一组工作人员负责和国际汽联方面沟通。

  “为了确保赛事的安全,许多工作人员在处理事故路段时,索性脱下手套以求能更加迅速高效地让赛道恢复,窨井盖的重量不轻,在检查、移动和搬运过程中,不少人的手都受了伤,出了血,但没有人有一句怨言。”冯奇对当时的细节记忆犹新。

  但就在这个时候,国际汽联却在紧急开会,担心还会有窨井盖飞起,讨论是否就此终止比赛。冯奇回忆,在得到其他两组工作人员的情况汇报后,裁判组顶着巨大的压力向国际汽联保证,比赛能够安全有序地继续进行。

  当赛车跑完全程,应急控制室内的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国际汽联的官员走进来,给裁判组负责人一个大大的、特别用力的拥抱,并竖起大拇指。”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冯奇依然很骄傲,“我们给中国裁判正名了。”

  在赛道边近距离感受了20年的风驰电掣,冯奇早已波澜不惊,但在他看来,上海赛车运动的氛围,却在20年间越来越浓烈,“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赛车,启蒙阶段的卡丁车、社会俱乐部赛事非常多,F1真正促进了赛车运动的发展。”

  官方摄影师——

  画质和传输方式快速迭代

  周冠宇带来最热氛围

  精彩的赛事,少不了一群记录者。作为久事体育的普通员工,陈迪参与多项全球顶级赛事的组织策划、市场推广及赛事图片拍摄、图片管理工作,建立了各项赛事的官方图片中心,17年间,参与拍摄报道了百余场大型赛事。

  “现在很多人要图片,会习惯说一声发原图。”陈迪说,每每有人找他要前几届F1中国站的资料照片,他都有些哭笑不得,“不是我不给原图。很多人可能有些忘了,当时虽然有数码相机,但像素只有两三百万,摄影师当时还是更喜欢用胶卷拍摄。”

  20余年间,不仅赛车的速度越拉越快,拍摄的器材也在快速迭代。今年进行的F1赛事,不少人拿着手机,都能清晰定格赛事精彩瞬间,第一时间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媒体,点赞或吸粉无数。“首届比赛的时候,很多照片还需要拿回暗房冲洗,就算是发邮件,也是很慢的拨号上网。”

  陈迪说,在F1刚进入中国的那几年,中国摄影师遇到的尴尬不算少,“第一年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很多人没拍过赛车,信心满满地按下快门,结果一看,照片里是一条空赛道,车已经过去了。”而因为离维修区太近,陈迪还曾经被红牛车队的技师直接拎了出去。

  随着上赛场举办的汽车赛事越来越多,中国摄影师的照片逐渐得到世界认可,甚至还出现了年证记者满世界跑。但说起20年间最激动人心的瞬间,陈迪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今年。

  “作为中国首位F1正赛车手,周冠宇的风头完全盖过了其他明星。”陈迪说,在赛道边定格拍照的时候,他常常会被欢呼声所迷惑,“按照以往的管理,我们会觉得是哪个明星来了,或者有什么大事发生,但今年一抬头,其实就是因为周冠宇来了。”

  三天的赛事,上赛场上座率场场爆满,在陈迪看来,周冠宇不仅仅带动了票房,还在直接带动中国赛车的氛围、市场和受认可度,“我已经听到好几个国外的资深摄影记者说,上海改造升级后的赛道真棒,氛围真好。”

  赛道班车司机——

  从看比赛到服务比赛

  开得稳比开得快更重要

  与陈迪一样,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来到上海,都想在第一时间抢拍精彩瞬间。为了方便摄影记者拍摄,组委会在赛道边布置了多个点位,并安排摄影班车,负责接送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迅速转场。

  上海锦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姚郑叶告诉记者,对于赛道上的摄影记者,班车司机会“招手即停”。“除了服务于赛道摄影记者,我们还有班车往返于媒体酒店、停车场,可以简单称之为内圈和外圈。所有的车辆,我们都经过了严格检测,保证在路途中不会抛锚。”

  由于紧邻着赛道,接送摄影记者的路段道路狭窄,对司机的驾驶技术提出更高要求。“虽然我们司机的技术都很优秀,平时担任紧急任务时,有必要的情况下,也能开快车,但在这一段路,我们规定司机的车速不能超过30码,赛道周边的四位司机,更是经过了特别筛选。”

  这几天,姚郑叶和几个同事们早上6点半就抵达岗位做准备,一般晚上11点钟才会结束所有工作。“2004年的时候,我是在看台上观看首届F1赛事,看着赛事一辆连飞驰而过,真的很激动。第二年开始,我就跟着师父开始学调度,因为我们调度不经常更换,对于工作环节更为熟悉,也会更多地提醒司机师傅们,避免不必要问题的发生。”

  锦江汽车这些年参与了上海各类大型赛事的用车服务保障工作。姚郑叶告诉记者,自己也很喜欢体育,喜欢那种运动带来的激情,“儿子受我的影响,也很喜欢看体育比赛。虽然没有开赛车的机会,但在工作放松之余,我也会去开一下卡丁车,享受一下那种速度带来的刺激感。”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责任编辑:张晓莉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