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海上体坛

首届上海帆船公开赛落幕 城市景观体育再添金名片

  和煦的春风拂过岸边的杨柳,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帆影点点,3月31日下午,首届上海帆船公开赛在滴水湖落下了帷幕。6天时间里,从黄浦江到滴水湖,从赛事村到剧场、博物馆,“上帆”通过一场集竞技、观赏、娱乐于一体的盛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帆船爱好者和市民群众参与其中,也为上海城市景观体育再添一张“金名片”。

  不惧挑战,家门口与国际名将同台竞技

  本届上海帆船公开赛设置了J80级和ILCA6级(公开组)两个项目,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条J80级、35条ILCA6级船艇,共计300名运动员参赛,其中不乏国际名将的身影。比如来自泰国的韦卡·巴努布南德,曾经在2022年的帆船世锦赛OP级项目中夺得冠军。J80级项目上,不仅有伦敦奥运冠军徐莉佳首度亮相大帆船赛场,还有来自波兰的6届世锦赛冠军鲁达夫斯基同场竞技。

  不过,在名将云集的滴水湖中,本土作战的中国选手丝毫不惧挑战。最终,经过多日比拼,来自广东队的陈佳铭斩获ILCA6级(公开组)冠军。上海骑浪帆船队在J80级项目上一举夺魁,由徐莉佳领衔的奥普生物莉佳航海队位列第二名。

  带着年轻的上海船承航海队本土作战的帆船名将张东霜也在本次比赛中获益匪浅。她与徐莉佳师出同门,10岁进入上海队后,很快便闪耀全国赛场。之后转项为奥运级别的激光雷迪尔级(现ILCA6级),张东霜又接连摘下了四届帆船世界杯冠军、2014年亚运会和亚沙会冠军、2018年亚洲锦标赛冠军……

  “帆船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能够在滴水湖参赛,张东霜更是觉得意义非凡。“一直希望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开拓上海的青少年帆船运动,上帆的到来让我们信心倍增。对专业运动员来说,过去我们得走出国门到世界赛场锻炼,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与国际名将同台竞技,这对上海乃至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来说都是重要的改变。”

  “文体旅”融合,帆船之美融入城市生活

  更难得的是,随着上海帆船公开赛驶入黄浦江和滴水湖,上海也正借助“三上”品牌的联动效益,力求将上帆打造成为继上马、上艇之后又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此次赛事就见证了一场“文体旅”的跨界融合。

  3月26日开幕当天, 当20多条帆船巡游在黄浦江上,点点帆影与两岸美景交相辉映,浦东天际线与浦西万国建筑群映入眼帘,彰显着上海的城市活力与魅力。与此同时,位于北外滩的国际客运中心码头,赛事村“上海乐帆天”也正笑迎八方客。从航海互动到海洋公益,从文化展览到休闲娱乐,村内的活动丰富多彩,市民步入其中就能近距离感受帆船运动的魅力。

  而在开赛前夜,临港演艺中心也迎来了一场“上帆之夜”交响音乐会。赵晓鸥执棒上海爱乐乐团奏响了《奥林匹克进行曲》《七侠荡寇志》《春之声圆舞曲》等经典之作,用美妙音符推动着帆船运动走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6天时间里,以帆船为主题,申城的文化、体育、旅游完美融合、强强联手,达到了1+1+1>3的社会影响力。

  “上海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上艇’成功举办后,在黄浦江上,以最美的天际线作为背景,上海帆船公开赛应运而生。”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坦言,此次赛事的举办不仅能推广普及帆船运动,传递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拼搏精神,更生动展示了上海浦江两岸的人文脉络和滨水空间的魅力。以国际体育赛事带动文体商旅展联动,充分释放赛事经济效益,正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新赛道。

  填补空白,期待帆船像马拉松一样火起来

  当然,放眼未来,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帆船运动,更是所有“上帆人”的集体心声。“在国外,帆船运动非常盛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是桅杆林立。但在中国,除了奥运级别的帆船赛事外,还有差不多90%的航海领域没有开拓。”如何填补这片空白?徐莉佳在今年年初组建了奥普生物莉佳航海队,心甘情愿从一名奥运冠军变回赛场新人。

  “这次上海帆船公开赛让中国选手有机会在家门口与世界名将交流过招,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帆船的发展变化。”据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主任刘小马介绍,从2004年至2020年,申城的帆船帆板运动俱乐部由最初的1家增长至15家以上。2021年,上海市帆船帆板运动协会成立,如今单位会员也已有20余家。从全国来看,自2008年到2023年,短短15年里,中国的帆船爱好者更是从几百人迅速增长至超10万人,而这一数字还在延续着每年数万人的增长态势。

  徐莉佳坦言,自己当初做运动员的时候,国内一年只有两三场比赛,但现在,在中国沿海长长的海岸线上,涌现了大大小小很多帆船俱乐部,基本上每周都会有帆船比赛。“如今上海也有了上帆这样国际级别的赛事,相信我们会通过这张崭新的城市名片,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上海故事。就像上马、上艇一样,帆船也一定会火起来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责任编辑:张晓莉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