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篮球and综合

陈梦孙颖莎王曼昱谁是"国乒一姐"?世乒赛没给答案

  距离巴黎奥运会不到三年时间,休斯敦世乒赛成为新奥运周期的首场“考试”。为巴黎奥运会考察队员,是中国乒乓球队此次美国之行的最重要任务。谁会成为这个周期国乒的新领军者?当世乒赛的大幕于北京时间周二落下,在休斯敦收获男单、女单、女双、混双四个冠军的国乒找到答案了吗?

  当世界排名第一的樊振东毫无悬念地举起圣·勃莱德杯时,国乒男队也许找到了答案,但女队仍无法给出确定的回答。本届世乒赛,收获最大的国乒队员当属王曼昱和孙颖莎——22岁的王曼昱成就女单、女双“双冠王”,00后孙颖莎也捧回了女双和混双两座奖杯;而新科奥运女单冠军陈梦的表现略显失色,她在参赛的女单、女双两项中均“仅获”铜牌。国乒女队在休斯敦证明了自己的整体实力无人能及,但也显示出女队内部竞争极为激烈,三位世界冠军都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一姐”尚难确立。

  女单决赛是本届世乒赛的“压轴大戏”,而对于国乒女队来说,新一代核心之争才刚刚开始。两位20岁出头的同龄人在开局第一个球就擦出了火花。王曼昱质疑孙颖莎在回球时球已擦到衣服,并向裁判提起申诉。这只是比赛的一个小插曲,但足见竞争之激烈。

  这对姐妹花实力水平差距不大,但双方球风有明显差异,这场巅峰对决被外界定义为“灵动和稳定之争”。孙颖莎是女乒技术男性化的代表,正手出色,打法凶狠,出球的速度力量都很强;而王曼昱的看家本领是反手拧拉,特点是稳扎稳打。前三局,孙颖莎以大比分2比1领先,但从第四局起,王曼昱顶住了对手强势的前三板,并在相持环节凭借超强稳定性压制孙颖莎,最终连下三局以4比2拿到冠军。至此,孙颖莎和王曼昱在国际赛场上的12场交锋,双方各赢一半。

  东京奥运会是王曼昱职业生涯的分水岭。以P卡队员身份前往东京的王曼昱原本没机会出场,但老将刘诗雯在混双决赛后因伤退出,王曼昱得以递补出战女团。在女团决赛中,首盘她搭档陈梦以3比1击败日本组合石川佳纯/平野美宇;第三盘“单挑”平野美宇,以3比0轻取对手,帮助中国队横扫日本夺冠。奥运赛场的磨砺大大增强了王曼昱的自信。此后在全运会女单赛场上,她连续以4比0完胜奥运冠亚军陈梦、孙颖莎,夺得了这枚难度大过奥运会和世乒赛的金牌。

  本届世乒赛上,王曼昱再次延续了自己的良好势头。半决赛,王曼昱以4比3力克陈梦。两者球风相似,都以反手见长,且实力厚实。这场强强对话中,陈梦一度以2比0领先,但被王曼昱追平大比分。第五局,陈梦再下一城,距离取胜仅一步之遥。但王曼昱最终奇迹般地实现逆转。“这场比赛王曼昱是跟着陈梦的节奏在打,”邓亚萍在解说比赛时总结道,“但为什么陈梦输了?输在起伏较大,特别是决胜局,陈梦失误太多,造成了自己的失败。”

  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王曼昱在半决赛中0比4完败于陈梦。两年后,王曼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她赛后表示,“这一次,我想怎么着也要赢一局,而且这是世界锦标赛,也不能让自己留下遗憾。就是一分一分去咬,最终能赢下比赛其实有些没想到。”回顾这场比赛,王曼昱认为意志品质是她取胜的关键,“一上来自己的技战术被限制得很死,基本打不出有效战术,后面依靠意志品质咬回来,到最后一局,一直给自己积极的信号,也有两个幸运球,还是很关键的。”

  王曼昱谦逊地表达了对队友实力的肯定。但从时隔两年的两场半决赛,可以明显看到王曼昱正在奋起直追,如果她能持续保持这样的势头,那么巴黎奥运会两个女单名额给谁,对国乒而言将是一道极难做的选择题。

  从球风来看,孙颖莎与陈梦、王曼昱有明显不同,无论东京奥运会还是本次世乒赛,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且她是三位主将中唯一的00后,一定会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陈梦在登顶奥运后原本有望正式成为国乒新一姐,无论技术还是心理,巴黎奥运会时年满30岁的她正值黄金年龄,“我的时代到来了”这句东京夺冠后的豪言充满底气。奥运会后,陈梦的表现确实逊色了不少,大有被后辈赶超之势。从国际大赛对战成绩来看,陈梦目前还占据明显优势,对王曼昱17战12胜,对孙颖莎6战4胜。但在新的奥运周期里,陈梦要想成就属于自己的时代,不仅要战胜队友,更需要战胜自己。

  正如国乒女队主教练李隼在东京奥运会前所言,代表中国出战奥运会女单项目的陈梦和孙颖莎还不算是领军人物,这个回答放于今天仍然适用。不出意外,陈梦、王曼昱、孙颖莎之间的竞技,很可能将一直延续到巴黎奥运会举办前不久。对国乒女队而言,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折磨。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姝 责任编辑:三千世界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