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中超联赛> 滚动新闻

揭秘中超赛场氛围怎么来:"虚拟观众"主要来自上海

  虽然较以往有所延迟,电视直播信号里,还是响起了球迷的加油与欢呼声。

  出于疫情防控考虑,新赛季中超联赛第一阶段空场举行,首日观赛人数超过3000万,其中移动端信号占比超过70%。从记者的比赛体验来看,观看电视直播的效果并没有太多折扣,中超公司和转播机构运用全新技术,将观众的身形和声音,“搬”到了电视画面当中。

  “虚拟观众”主要来自上海

  长期以来,充满着呐喊声的赛场,是球迷享受激情赛事的原因之一。首个中超比赛日,虽然是在空旷的场地里进行,但从收看电视直播的过程来看,现场观众席还是会呈现满座的感觉。

(武汉卓尔与青岛黄海比赛时,电视画面呈现一片橙色海洋)

  比如广州恒大与上海申花一战,恒大是以主队身份出战,大连体育中心的看台上就呈现满场的红色,与恒大全新主场的“木棉花”座位图效果很相似。而在苏州奥体中心,武汉卓尔对阵青岛黄海之时,现场看台则呈现出一片橙色海洋。

  而在听觉触达上,中超联赛采用了虚拟声场渲染,恒大和卓尔进球之时,可以听到当地球迷特有的助威庆祝声音,极具创造性地实现了中超热血“球迷”绝不缺席!

  据了解,这样的“虚拟观众”相当一部分来自上海。东方传媒技术(SMT)派出S4转播团队、B3转播团队、肥牛工作室等精锐团队共40人,配合中超版权商体奥动力,共同极具突破性地向中国足协提交了一份虚拟观众制作报告。

  由SMT自主开发和运营的虚拟观众系统,发挥了顶级渲染引擎优势,结合中超第一阶段的6个赛场,进行完全贴合的虚拟观众动画、球队LOGO和巨型动画横幅制作,营造出与以往赛季极为相似的观赛体验。

  “热血球迷”达到欧洲水准

  据了解,中超联赛直播时的虚拟声音,主要提取了以往联赛的现场声音、观众呐喊声、加油声,全程在比赛中使用这个底噪氛围。当一些比赛场景出现时,比如进球、小高潮,就会有观众的欢呼声,也会把一些类似现场情绪融入其中,为球迷带来身临其境的听觉冲击。

  体奥动力表示,使用多轨不同情绪的观众欢呼,包括进球欢呼、精彩进攻欢呼、未进球唏嘘、危险进攻惊叹等情绪与掌声作为偶发素材,由混音师跟随比赛情绪进行素材播出与混音制作,提升虚拟声效的层次感与丰满度,让比赛从主观听觉上更加具有起伏感和节奏感,使赛事转播信号摆脱听感单一的主观感受,增强赛事的观赏性。

(转播画面有无增加虚拟观众对比图)

  实际上,虚拟观众在欧洲联赛运用的比较多,比如英超、西甲都用了相关技术,而声音用的是EA(全球著名互动娱乐软件公司)的声音,德甲的声音用也是以往的同期声。在亚洲职业足球顶级联赛范围内,如日本J联赛、韩国K联赛此前都没有虚拟观众呈现,运用最多的为看台展示、TIFO和赞助商展示。

  由此可以确定,新赛季中超联赛虚拟观众的呈现,将达到欧洲顶级联赛标准。而在整个亚洲范围内,中超也是率先使用虚拟观众的联赛。

  “上大屏”与现场球员互动

  除此之外,比赛现场还有两块100平米的巨大屏幕,参赛双方球队的球迷在观看直播的时候,他们的身影与面容都会出现在大屏幕上。

  观看直播的球迷,只需要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就可以加入到现场大屏幕,与现场球员进行互动,为球队助威。这个设计,连日韩联赛都是没有的。

  据了解,每次上屏人数为16人,球迷可轮换上屏,以确保有更多的球迷,可以参与到大屏互动中来。在观看恒大与申花一战时,记者注意到,由于恒大在上半场1比0领先,中场休息的时候,有球迷还对着即将离场的球迷振臂欢呼、鼓掌祝贺。

  大屏幕摆放的位置不会对球员造成任何干扰;互动大屏幕展示的只有画面,不在现场播放声音;比赛进行中,导播会根据现场情况对互动大屏幕展示的画面进行调整,出现威胁进攻时会根据现场情况给出球迷观看直播的反应画面,进球有效时也会根据现场球员反应及位置,给球员和大屏里球迷互动的画面特写镜头。这样一来,球迷不仅可以分享实时观赛状态,还能够通过与球员的大屏互动,释放活力,展现风采,传递魅力。

  在过往联赛的比赛结束后,球员向现场球迷答谢是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球员与球迷间最有仪式感的互动。在今年空场情况下,虽然球迷不能来到体育场观战,但谢场的环节却必不可少。双方球员在比赛结束后,会走到大屏幕前,向画面中的球迷们鞠躬致敬,感谢他们在比赛中的陪伴与呐喊,这也让大屏幕的设置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与意义。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责任编辑:三千世界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