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中超联赛> 滚动新闻

东亚区对亚冠态度存分歧 两赛事接连举行几不可能

  亚足联正为重启2020赛季亚冠联赛忙得热火朝天。继7月9日在竞赛工作会议上确定全新的赛会制赛程后,各参赛俱乐部昨天又收到了另一条规则变更的消息,球队被允许在赛事重启前一个月注册一份新的参赛名单,可在上一份注册名单的基础上调整八名球员。

  对某些球队来说这当然是利好,比如北京国安,刚刚加盟该队的归化球员阿兰便能以本土球员的身份参加亚冠。但这一利好消息能否兑现,却依然是一个谜。正如中国足协某官员所言,尽管亚足联对于完成本赛季亚冠的态度无比坚决,但摆在面前的各种难题却如一道道天堑难以跨越,“为推出那份重启赛程,亚足联已付出巨大努力,但这份时间表最终能否如愿执行,却存在巨大变数。”

  东亚区对亚冠联赛的态度存在分歧

  所有困难的源头,无疑就是依然在境外发展的新冠疫情。要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完亚冠、世预赛四十强赛以及各地联赛本就非常不易,更何况目前亚洲范围内的疫情仍未得到控制。疫情不平,球队出入境就需要面对十数天的隔离,参加洲际赛事的时间成本极大。

  从亚足联9日公布的亚冠赛程来看,西亚赛区的日程安排或许更加适合用“赛会制”来形容,从小组赛到半决赛的所有赛事将集中在9月14日至10月3日的20天内全部解决。相比之下,东亚区的赛程支离破碎:10月16日至11月4日进行小组赛和八分之一决赛,11月25日至28日进行四分之一决赛和半决赛,而后才是12月5日进行的决赛。另一方面,卡塔尔已经明确表达了愿意承办西亚区亚冠联赛,而东亚区还没人提出承办意愿。此前曾有传言称,如果亚冠改为赛会制的话,中国足协愿意承办这一赛事,但这种说法伴随着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份通知而破灭。在7月6日印发的《科学有序恢复体育赛事和活动推动体育行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中,体育总局明确表示“除北京冬奥会测试赛等重要赛事外,今年内原则上不举办其他国际性体育赛事和活动”。而后中国足协在接受采访时肯定地表示,没有计划承办亚冠联赛的赛事。

  在距离亚冠东亚区赛事举行还有三个月的情况下,尽快确定比赛地点无疑成为重中之重,但这个任务可能并不好完成。直到7月9日进行的亚足联竞赛工作会议开始前,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在内的六个会员协会在赛程制定和安排方面还存在巨大分歧,他们对于完成亚冠的意愿远没有亚足联那么强烈,更不用说顶着防疫压力举办赛会制比赛。何况,还有一项比亚冠联赛更重要的赛事悬而未决,那便是世预赛亚洲区四十强赛。

  两项赛事接连举行几乎不可能

  根据国际足联与亚足联此前达成的协议,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赛四十强赛尚未举行的四轮较量将于10月和11月进行,例如中国男足的四场比赛便将安排在10月8日、10月13日、11月12日和11月17日举行。这四场看似见缝插针般地卡在亚冠赛程中的世预赛,才是各足协更重要的任务。

  “9月28日中超第一阶段结束,随后是整整两个月的亚冠联赛和世预赛,然后还有被压缩在12月的中超第二阶段,在疫情之下,想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实在太难,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某中超俱乐部官员表示,如果亚足联愿意将亚冠小组赛从双循环改为单循环,或者将世预赛放到明年举行,或许在时间上还有操作空间, “亚冠肯定不会在中国进行,那么我们出去一次,回来时就要面对长达14天的隔离,国家队去客场一次,国脚回来了又是14天的隔离,所以无论怎么算,时间都不够。另外,这还没有考虑目的地的入境政策。”

  此前有消息称,马尔代夫和关岛很有可能在中国足协的游说下放弃主场,甚至将比赛放在中国举行,但这一传言同样已被否认。某中国足协官员近日表示,马尔代夫和关岛均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场,“他们肯定不愿意接受提前十四天去客场,然后进行全队隔离这样的安排,亚足联也没有资格强制指定第三地作为他们的比赛主场。从目前来看,各国各地区新冠疫情的不同发展局势,确实将成为左右亚冠和世预赛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正如这位官员所说,目前中国周边各地的疫情形势仍有反复,例如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NHK)7月11日统计,日本当天新增新冠确诊病例386例,而东京都更是连续三天单日新增超过200例,这便从客观上决定了入境隔离政策在近期不可能取消。

  对于亚足联而言,目前的情况其实并不复杂,亚冠联赛和世预赛已经成为一道选择题,二者只能选其一。在各会员协会所在地因为新冠疫情制定了不同入境政策的情况下,想要完整地完成这两项洲际赛事如同水中望月般不可实现。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文汇报 作者:陈海翔 责任编辑:三千世界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