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海上体坛

上海体育公园深受市民欢迎 并非简单"草地加器械"

  如今,喜欢户外健身的市民越来越多。那些环境优美、运动设施齐全的体育公园,成为不少上海市民的健身打卡地。近日,青浦赵巷体育公园向市民开放、浦东新区前滩体育公园部分区域投入使用,附近居民纷纷点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申城户外体育公园数量超过10个。

  家住闵行合川路的宋杰,是一名体育健身爱好者,平时下班后会去踢球健身。昨天,他询问“万能”的微信朋友圈:从5月20日起,全上海有164座公园“24小时开放”——上海市民身边的体育公园越来越多,能否也能“24小时不打烊”?

  并非简单“草地加器械”

  家住闵行区的伊虹,是一名路跑爱好者,她常去闵行体育公园跑步。夏日繁花、秋日银杏,微信好友们总能在朋友圈看到她晒出公园的美丽景致、专注的运动身影。2004年对外开放的闵行体育公园,是上海首个体育主题公园,园内不仅有开阔的草坪、宽广的湖面,更有篮球、自行车、垂钓等体育项目设施。

  上海市体育局相关人士说,职能部门十分重视体育公园建设,上海已相继建成闵行体育公园、普陀体育公园、黄兴体育公园、上海市民体育公园等,配备篮球、足球、羽毛球、健身步道等设施,受到广大市民和健身爱好者欢迎。

  什么是体育公园?上世纪90年代,欧洲出现体育公园概念,书籍《世界公园》对体育公园的定义是:体育设施、运动场设在风景如画的公园中,体育健康活动、体育比赛等在这里举办,吸引居民前来观看休息。显然,简单的“草地加器械”,无法涵盖体育公园的内涵。

  上海社区体育协会副会长刘欣则认为:“体育公园一般是指有较完备的体育运动及健身设施,供各类比赛、训练及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专类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向融合多种活动的生态绿地方向发展,强调活动多样,满足各年龄层使用者的要求。”

  体育公园最大的特色,在于将运动体验与生态自然相结合。目前上海的体育公园,可分为专项型、休闲型、健身型三类。今年初开放的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专项型足球公园;前滩体育公园也是球类运动为主的公园,公园内一片4万多平方米的天然草坪,适合足球、美式橄榄球、英式橄榄球、棒球、板球、垒球等各项运动;赵巷体育公园则集生态、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设有BMX自行车场地、生态漫步道、攀岩活动区、网球场、篮球场、慢跑道等健身设施;位于菊园新区的北水湾体育公园是嘉定首个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公园,也是上海唯一拥有沙滩排球场的体育公园,公园内有健身步道、篮球场、足球场、门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设施,极大缓解了嘉定北部大众体育锻炼场地不足的问题;中国国家队近期在上海集训,训练场地所在的厚湃尔体育公园位于闵行浦江镇,占地53亩,公园内有3片全新建设的11人制天然草足球场。

  体育公园如何更好地满足市民健身需求?资深体育评论员段翔认为:“体育公园就是体绿结合,首先要保证有足够充分的活动场地,其他配套设施可围绕健身需求展开,最好考虑一年四季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室内和露天设施相结合。”

  应展现更多“老幼关怀”

  市民屠小姐十分怀念在上海体育场观看中超联赛的日子。“这里交通方便、配套齐全,周末看一场上港比赛,顺便在附近购物、吃饭,已成为一种习惯。”徐家汇体育公园正在进行改造,她对未来充满期待,“这里将建成没有围墙的体育公园,到时候看球、购物和生活的体验会更棒。”

  作为市民体育健身活动空间,城市体育公园是一种新兴发展方向。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新增体育场地314.3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1.96平方米。上海市民对体育场地的满意度为81.8分,比往年显著提升。上海的目标是,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争取达到2.4平方米。申城不断涌现的体育公园,正助力这一目标实现。

  当然,体育公园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也具备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上海市政协委员朱东、陆小聪、陈佩杰、芮乃伟在提案《关于推动本市体育公园建设的建议》中提出,目前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等大型体育公园建设,为上海公共体育设施事业开了好头,但目前体育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根据专家调研,上海部分体育公园有几点值得完善:一是与城市空间封闭隔离,缺乏开放性和便捷性;二是标识标牌不清晰、无障碍设施配置不全;三是公益性服务时段较少,免费健身项目和老年人运动项目较少;四是场馆面积偏小、功能单一等。朱东建议,体育公园不仅要打开园区的物理“边界”,更要放开功能性“边界”,以大众运动项目为主,强调通用性和普适性,以满足市民实际的健身锻炼需求。

  “体育公园关注更加全面的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相关专家建议,体育公园在推进场馆无障碍化的同时,可以多配置老年人健身活动项目,并与儿童活动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更多的“老幼关怀”。

  政府和社会资本展开合作

  上个周末,位于古北红松东路的体汇 名都体育公园门口十分热闹。随着青少年培训重启,公园内的儿童足球、美式棒球、壁球、垒球、篮球和网球等场地,逐步恢复人气。场地运营人士介绍,“这里是国际社区,运动气氛浓郁。目前一个周末参与培训的孩子数量接近600人。”

  “这块地原本在高压线下,附近还有垃圾处理站,因为长期闲置,出现大量违法建筑。”上海仲益体育场馆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毅介绍,改造成体育公园后,不仅解决了附近居民体育健身、学生的体育课需求,周围整体环境也有明显提升。此外,企业还投资3.2亿元参与闵行文化公园中的“体汇 红馆”,占地260亩、室内面积20000平方米,还有3片户外足球场。据悉,这十分接近体育场地建设常见的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记者了解到,除了传统的体育公园模式,一些专注体育场馆运营的企业,逐渐从给老百姓解决体育功能诉求转型为引领老百姓健康生活方式,比如“体汇 红馆”项目融合体育、少儿体育培训和康养项目,充分满足周围老百姓的体育消费升级需求;合川小镇项目则结合社区、企业和政府诉求,融入更多生活消费内容结合体育内容的释放,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这种由市场主体参与的“体育 ”模式,得到了更多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的关注,申城乃至外省市多家企业谋求展开合作,给更多老百姓带去健康的生活新方式。

  上海市体育局有关人士介绍,目前上海还有6个体育公园在建,如虹桥体育公园、长兴岛体育公园、南桥体育公园和松江体育公园等。体育部门加强“体绿、体旅、体教”融合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公园和绿地建设体育设施。

  根据规划,正在改造中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将成为上海第一个24小时公共开放的体育公园。改造完成后,这里既有户外运动设施,也有休闲绿地,将极大丰富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

  让更多体育公园24小时开放,需要职能主管部门、市场主体的携手努力。上海市体育局在答复相关提案时明确表示,将联合市绿化和市容局,结合公园、绿地建设要求和《上海市公园绿地市民健身体育设施设置导则》,对体育公园物理空间的开放时间、便捷性、功能定位、项目设置、公益性服务标准和运营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梳理,制定体育公园建设管理指南,为体育公园建设提供政策性依据。

  位于徐汇绿地缤纷城的24小时“洛克公园”篮球场,给其他谋求24小时开放的体育公园,提供了技术支持的样板。由于相关智能技术、场地硬件的加持,不管是凌晨还是傍晚,篮球爱好者可以通过24小时无人化智能扫码进场。球场运营主管表示:“24小时球场的推出,解决了球友们上班时间和运动时间的冲突。”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东颖 陈华 责任编辑:刘松涛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