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聚焦国足> 聚焦国足

中国足球的难题不只是足球人口 道理都懂就不落实

  在青训的所有要素中,青少年足球人口一定是核心指标,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基数不断扩大,才会有真正有天赋的球员脱颖而出。但对于中国足球来说,难题绝不仅仅是足球人口。

  青少年足球人口 中超梯队,不如日本校队

  中国足球的青训断档始于2002年到2004年,2009年反赌扫黑前夕达到谷底,2012年开始之后才逐渐恢复,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推出,才算是真正开始恢复。大的时间段是2000年到2015年,小的时间段是2004年到2009年。

  从年龄段来讲,1989年龄段其实已经开始断档,因为2004年的时候他们刚刚15岁,因为中国足球走入低谷,他们还来得及放弃足球去考大学。

  2015年的时候,2005年龄段的孩子已经10岁了,已经过了启蒙期,所以,这个年龄段的球员技术能力、阅读比赛能力表现不佳,很正常,要是表现得很好,那才是很奇怪的事情了呢。

  2015年的时候,2009年龄段的孩子刚刚6岁,正是足球开始起步的时候,所以马明宇说2009年龄段看到希望,是有理论支撑的。

  足球人口的概念很宽泛,但真正的青少年足球人口,是指系统从事训练,系统参加青少年赛事的青少年球员,严格意义上说,就是各俱乐部梯队、部分足协的梯队,以及极少数校园足球队伍,现阶段,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口严重不足。

  就在中国国奥不敌乌兹国奥无缘东京奥运会之后两三天,56025人现场观看第98届日本全国高中选手权大赛决赛的赛事新闻和相关视频刷屏网络。这样一个全国高中联赛有多少支参赛球队?48支!看似不多,但他们却是日本各都道府县4058支高中球队层层筛选,挑出的精英中的精英。而从实际训练效果和战力来看,他们之中许多或许要比一支中超俱乐部的梯队更像足球人口,更像青训。

  在青训的所有要素中,青少年足球人口一定是核心指标,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基数不断扩大,才会有真正有天赋的球员脱颖而出——但对于中国足球来说,难题绝不仅仅是足球人口。

  青训教练 远远落后于青少年足球人口

  当孩子逐渐不踢球的时候,青训教练就没有饭碗了,当孩子开始踢球的时候,却没有多少人真正配得上青训教练这个饭碗。

  球员渴望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教练自然也渴望更好的待遇。2004年到2009年的时候,国内的青训教练几乎可以掰着手指头数人头——鲁能十来个、绿城几个,徐根宝带了三四个,其他凑合弄梯队的俱乐部分别有几个,然后就是个别足协,或者个别学校。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杨立瑜是重庆人,小学的时候在重庆踢球,小学毕业后重庆没有合适的地方,就跑到了武汉踢球,然后踢了8年。

  问题就来了,就这么几个教练,毫无竞争力,教练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比社会上的工薪阶层多赚不了多少,然后结局有二:拼命想办法离开青训教练岗位,或者吃拿卡要一番,那些年,流失的青训教练数不胜数。

  2015年之后,青训教练又开始吃香了,比如鲁能的青训教练就成了香饽饽,动辄年薪60万被挖,一度鲁能足校的领导愁得不行,然后,更多的人开始想当青训教练了。

  但问题是:当时离开青训岗位的青训教练,大都荒废了手艺,现在想进入青训教练的“新人们”,还谈不上什么手艺,这还是职业俱乐部的青训,至于校园足球的青训教练,除了一些一直在坚守的教练,其他的恐怕也只能先凑合着了。

  问题的关键是:在青训体系中,6到12岁(小学)的阶段极为关键,这个基础搭不牢,到了职业青训,再努力也是“废柴”(《将夜》第二季开始了,原谅我使用这个词),即便聘请再好的欧美日韩的青训教练,都改变不了太多了。

  而现在日本青少年的启蒙,已经前探到3到5岁,即幼儿园阶段,虽然中国足协也推出了幼儿园足球计划,但现阶段恐怕也只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足球而已。

  从2015年到现在不过5年,或许再过个5年和10年,中国才有望真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训教练,那个时候再培养出来的孩子(刚刚出生或者还没出生)或许才能很踏实,而他们真正成才代表中国国家队,至少要到25年之后。

  好吧,中国严格来说其实不是30年之困,而是40年之困(过去15年加未来25年)?乱政之祸,为祸之深远,触目惊心——真是大恐怖!

  青训理念 知道的不少,落实的不多

  正确的青训是在正确的理念支撑下推进和发展的。

  2016年年底,记者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训阶段的文章《被漠视的6到12岁阶段——从青岛鲲鹏的发展和困局看青训制度缺憾》,当时就提及了这个年龄段青训的多重困惑,包括这个年龄段基层优秀教练严重不足、青训俱乐部漠视这个阶段、小升初的困局等多个问题。

  如今,6到12岁已经成为青训俱乐部的共识,此外,中国足协技术总监克里斯在给中国足协制定的青训周期方案中,是从4岁开始做起的,可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完善的方案。

  在不断外出学习,以及不断引进优秀欧美日韩的青训教练之后,中国足球对各个年龄段的培养重点也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比如前期重视青少年球员的兴趣培养,因为爱好才可以产生动力,16岁之前强化技术培养而淡化力量培养(核心力量例外),17岁之后的职业规划将是关键,等等。

  此外,要做球星先做人,几乎成为每一个青训机构的标语。

  文化课学习一直是青训所漠视的,而现在,几乎所有青训机构都在全力加强球员文化学习和文化培养,像鲁能就不断树立段刘愚和何小珂的学霸形象,以此激励青少年重视学习,2019年年底,鲁能足校发起,恒大足校、富力足校、绿城足校(以上四家也是“足校联盟杯”的发起者)以及其他青训机构也共同在鲁能足校召开了“2019足校联盟杯足球青训文化教学与素质提升研讨会”,各个足校对文化教学和素质提升的重视也让记者欣慰。

  因为停球问题,基本功几乎成为外界评判中国青少年水平的“唯一标准”,加强基本功的培养同样是中国青训的共识。

  与此同时,最后一次带领国少队晋级世界大赛的前国少队主帅张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决定球员成长高度的,不单单是基本功,更是头脑。”这其实就涉及到了球员个人修养、职业精神和阅读比赛能力的培养问题。

  所有的理念我们都懂了,但我们真的灌输下去了吗?落实下去了吗?

  观看青少年足球赛事,记者最大的感慨仍旧是:明明都知道阅读比赛能力很重要,但大部分球队几乎都见不到几个阅读比赛能力强的球员,也见不到几个技术型球员,U14、U15的青超比赛,玩的还是身体和速度,然后场面便惨不忍睹,你恍若看到了一场橄榄球比赛。

  为什么?很简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的青训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要培养足球人才,而是要青训成绩,几乎每个队都有这样的压力,也或多或少地在这么做。足球当然是要争胜的,对胜利的渴望也是始终都要贯彻的,但在选材的时候,不能要求青训机构和教练不顾现实,但至少要在长远和现实之中寻找一种平衡。

  当然还有另一种原因:教练的思维惯性,因为他的教练就偏爱身体强壮的,速度快的,一代一代传下来,自然也大差不离。

  而这种惯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即便教练想寻找阅读比赛能力强的球员,但他们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以让他们发掘这样的球员。

  或许有人说,中国人这么多,我们总是可以寻找到身体好、速度快、阅读比赛能力也很强的队员嘛,但是,受制于足球人口,受制于功利青训的大环境,即便偶尔有几个这样的球员,能培养出来吗?整个球队就是大脚,就是边路,就是速度,就是对抗,你阅读比赛能力再强也没有用处,最后慢慢地,天才球员的阅读比赛能力退化,反而越来越有一股蛮劲。

  伤仲永,伤的不是仲永,是环境!

  竞赛体系 青超联赛困境带来的思考

  俗话说,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对于中国球员非常关键的竞赛体系现在就遭遇了大问题。

  2017年,青超联赛成立,这是一个全新的周末周赛制的青少年竞赛系统,全国分为几大大区,进行主客场周末周赛制比赛,随后进行总决赛,U19则直接进行主客场制比赛。

  周末周赛制是符合足球竞赛规律的:训练——比赛——总结反思——训练提升弥补不足——比赛,如此不断循环,逐步提升。

  一个非常关键的改革,但现在,青超联赛却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之中——周末周赛制的大区赛,比赛质量之低劣实在是无法接受,动辄十几比零的比分,最终变成了:训练——比赛虐菜——没啥可总结的——训练(说不定还自满和骄傲了)——再去虐菜。

  你还不能不参加,不参加就打不了全国总决赛,期间还无法大量更换球员。

  据说,2020赛季的青超联赛,大区赛要改成赛会制了——至少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大家可以出国比赛,或者打高质量的邀请赛,只是,这又回到了原点。有时候,不是足协的官员不努力,实在现状太囧了,就比如,足协刚刚推迟了中甲中乙递交工资确认表,也不怨他们朝令夕改,不改,中国低级别联赛就崩了。

  然后就是青训和职业衔接,这同样是个问题,很多国家有非常完善的“第一级别俱乐部的二队打第二级别和第三级别联赛”的方案,在中国足球迟迟无法落地——很多政策,真的不在于符合不符合足球规律,而在于它总会被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击败,比如公平性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就像2004年的”七君子事件”,7家俱乐部5家有问题,还怎么弄?

  其实,因为中国青少年在青训阶段经历的高质量比赛太少,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在成为职业球员的时候,比赛能力(比赛中稳定的心理素质、比赛经验、阅读比赛能力、实战中的技术运用能力等等)严重不足,这次国奥队憾负韩国,被乌兹别克打进2球,都和球员比赛能力运用不足有关。

  举了个例子,欧洲一名青少年球员在成为职业球员之前,可能需要经历300场高质量比赛(并非全部比赛,数据不权威,仅仅是举例),然后成为职业球员,还需要50场左右的锻炼,如此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球员,而要达到巅峰,职业出场纪录恐怕还要追加150场(约6年200场),大约在27到28岁之后进入辉煌期。

  中国球员呢,青少年时期高质量的比赛估计也就100场,有统计显示,中国青少年球员平均比欧美少200场比赛,这缺少的200场都是高质量比赛,然后怎么办呢?他们需要在联赛中补课,也就是说,到了27、28岁,中国球员才可以达到欧洲球员刚刚进入职业联赛的比赛能力,然后再过个两三年,好吧,真正会踢球了。

  所以,我们经常说,某某某老队员越来越妖,所谓的“妖”其实就是会踢球了——心理稳定、经验丰富、阅读比赛能力还可以、技术运用还不错,可是,他们已经老了。

  所以,23岁的国奥队员输球,一点儿也不奇怪。

  所以,郑智踢到了40岁。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足球报 作者:陈永 责任编辑:刘松涛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