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海上体坛

武术世锦赛涌现洋选手洋裁判 中国国粹呈现国际范

  明明是黄头发蓝眼睛,穿着打扮却是正宗的中国传统服装;身材魁梧的外籍裁判,喊出一段段标准的中国话口令;当然,还有看台上拿着手机拍照的外籍观众。首次落户上海的武术世锦赛昨天进入第二个比赛日,摘金夺银的外国选手越来越多,作为“中华国粹”的武术,有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范。

  逐渐传播到全世界

  从武术世锦赛诞生之初就担任大赛调研组长、总裁判长等职的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邱丕相有着更多的直观感受。他表示,第一届世锦赛举办的时候,只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且大多数是中国面孔。

  国有界,武无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仅属于一个民族,伴随着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会逐渐传播到世界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时隔12年再次回到中国,武术世锦赛已经有了更多的“洋面孔”。本届武术世锦赛,共有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等参赛,赛事参与人数达到历史之最。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刚刚当选为新一届国际武联主席的苟仲文则表示,作为武术运动的发源地,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国际武术推广工作,国际武联会员已经覆盖五大洲的154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世界及洲际性竞赛体系,实现了规范化的发展,武术比赛的竞技性和观赏性不断提高。

  外国选手的实力变强了

  不仅仅参赛面广了,国外选手的竞技水准也有明显增强。在首个比赛日,俄罗斯、巴西、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选手均有摘金夺银的表现,站上领奖台的还有来自土耳其、西班牙的选手。

  因为身材高大、力量更足,欧洲选手的动作往往更加飘逸,也更有力量感,个别外国参赛选手竞技水准之高令人惊讶。夺得本届赛事首金的女子南拳选手、上海姑娘汤露就表示:“世界水平在上升,我们更要精益求精。”她认为,随着武术比赛的正规化,赛事评分的严格化,之后自己的训练会更努力。

  从现场表现来看,因为接受的是中国传统国粹,这些“洋面孔”普遍能讲一些中文。汉语更为标准的,还是那些威严的裁判。走到赛场,他们的抱拳礼仪,“开始”、“进攻”“红方”、“蓝方”等中文口令十分标准,让看台的一些观众非常好奇。身高1米9的俄罗斯大汉在振臂高呼胜利前,也会以抱拳礼仪向对手、对手教练、裁判和观众致意。

  而随着散打各级别赛事陆续展开,这一项目更受国外选手欢迎,参赛代表团的分布面也会更广。

  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国际武术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吴廷贵介绍,近年来,不少国家都在扶持武术发展,西亚、欧洲等一些地区的选手进步飞速,这些地区出现了不少民间武术俱乐部,用争夺比赛奖金的模式寻求自我造血。武术在国际上的推广传播已经卓有成效,也代表武术的下一步国际推广,已进入深水区。

  “会武中华,和美天下”是本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核心内涵,实际上,在本届赛事的开幕式上,东道主上海尽情展现了国粹武术风韵、海派文化特色,通过现代科技灯光舞美技术,向世界传达了悠久而深邃的中华文化魅力,全面表达了“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主题。

  中华传统文化也恰恰是武术吸引国外选手的精髓所在。从现场来看,国外男选手在服装选择上,更加偏爱于中国红。练武二十四载,俄罗斯选手伊利亚斯已是刀法高手,他就是以一袭红衣,夺得了武术世锦赛男子刀术银牌。他在赛后说道:“武术是一项美丽的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武术电影及其他武术文化传播,爱上武术。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劳动报 作者:王卫朋 责任编辑:三千世界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