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篮球and综合

东京奥运田径参赛门槛史上最高 中国军团做好准备

  多哈当地时间3月10日,国际田联公布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田径比赛各项的参赛资格、选拔标准及达标周期。运动员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参加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第一是在相应的资格期限内达到各个单项的成绩标准,第二是通过参加更多的比赛获取积分来提升自己在国际田联最新排名体系上的名次,二者满足其一即可,两种途径的比重各占50%。

  东京奥运会田径比赛的比赛规模为1900人,各个小项有各自的参赛规模,以男子100米为例,该项目的选手人数为56人。每个单项,每支代表队最多可派出3名运动员,且运动员必须自身成绩/排名达标。马拉松和50公里竞走项目的达标周期为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10000米、20公里竞走和全能项目周期为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29日,剩余项目均为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6月29日。

  达标线引发热议 中国军团有压力

  达标线一经公布,便因为极高的入围标准引起了热议。对比以往各届奥运会和世锦赛,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的入围“门槛”堪称史上最高。如果按照东京奥运的标准,一些中国田径在亚洲范围内的强势项目,甚至有可能无人入围东京奥运。

  以几个项目为例,男子短跑方面,东京奥运男子100米的入围标准达到了10秒05,相比上一届里约奥运的标准足足提高了0.11秒,比今年多哈世锦赛高了0.05秒。目前国内的男子短跑选手中,仅有曾跑进10秒的苏炳添和谢震业有达标的可能。谢震业的主项男子200米的入围标准为20秒24,去年谢震业的最好成绩为20秒16,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但第二好成绩20秒25已经低于入围标准。也就是说,20秒24也并非谢震业轻轻松松就能达到的。

  女子短跑方面,女子100米的入围标准为11秒15。中国名将韦永丽去年的最好成绩为10秒99,成为了中国第三位跑进11秒的女飞人,达标还是有可能的。但200米22秒80的标准,对于个人最好成绩只有22秒97的韦永丽来说,难度不小。

  男子110米栏的入围标准为13秒32。作为一个曾经给中国田径带来无数荣誉的项目,男子110米栏一直备受外界关注。但自从刘翔退役后,始终没有冒尖的新人出现,只剩下刘翔的师弟谢文骏苦苦支撑。去年,谢文骏的最好成绩是在雅加达亚运会上夺冠时跑出的13秒34,而他个人的生涯最好成绩是2017年在上海钻石联赛上跑出的13秒31,略高于入围标准。如果不想当“劳模”,29岁的谢文骏就必须在达标周期内超水平发挥一次,才有达标的可能。

  与110米栏情况相似的还有男子跳高,男子跳高的入围标准为2米33,这个高度正好是中国名将王宇的室外个人最好成绩,要想达标,王宇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而除了王宇,中国已经没有人能达到2米30的水平,曾经的世锦赛亚军,个人室外最好成绩达到2米38的张国伟如今状态下滑严重,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女子马拉松的入围标准为2小时29分30秒,上周,中国选手李芷萱在日本名古屋马拉松上以2小时26分15秒的成绩拿到第13名,也成为了中国目前唯一有希望在达标周期内超过入围标准,获得“直通”机会的女子马拉松选手。

  除了这几个项目外,400米、800米、1500米,男子马拉松等项目,中国几乎没有运动员创造过高于或是达到入围标准的成绩,“直通”基本无望,只能通过多参赛提升排名的方式争取参加东京奥运的资格。

  三项排名世界第一 中国田径仍有优势项目

  虽然各项目的超高入围标准给中国军团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但在几个优势项目上,中国军团满员参赛的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在目前公布的23项单项排名中,中国运动员占据了其中三项的世界第一,分别是女子铅球的巩立姣、女子标枪的吕会会、女子20公里竞走的切阳什姐。

  而除了这三位世界第一外,女子铅球的高阳、卞卡,女子标枪的刘诗颖,还有女子20公里竞走的刘虹、杨佳玉等人都拥有达标的实力,个人最好成绩也远超入围标准,“直通”基本问题不大。

  男子方面,形势最乐观的当属男子跳远,王嘉男、石雨豪、黄常洲、高兴龙等选手都有能达到8米22的入围标准的实力。

  国际田联大幅提高入围标准,虽然对中国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其他竞争对手也是如此。为了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迈进,运动员们必须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也一定会让东京奥运会的田径比赛更加精彩,对观众们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人杰 责任编辑:王玮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