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上港频道> 上港新闻

四次重大伤病击不垮32岁于海 盼延长自己足球寿命

    “这是想整死我啊。”上港刚刚抵达迪拜冬训之时,一个人进行康复训练的于海被体能教练安东尼奥“折磨”得够呛。汗水在脸颊上一颗颗滚落,嘴上叫苦的于海并没有让身体停下片刻。去年联赛末端遭遇重伤后,于海时常需要在晚间找队医治疗。接受劳动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他对于球队的新赛季和自己的职业生涯仍然充满期待,“我很珍惜,也希望能够尽量延长自己的足球寿命。”

    伤病影响了身体 却磨练了心态和意志

    去年10月,于海代表国家队比赛时左膝韧带撕裂,已经是他在职业生涯中的第4次重大伤病。在前三次膝盖重伤后,国脚王永珀曾透露,“于海的膝盖很脆弱,他现在‘跪下’都很难。”于海更是直言,“别说‘跪’了,就是让我蹲着我也蹲不下去了。”

    经过联赛最后阶段和冬歇期的治疗,于海已经康复,不巧的是,在球队出发迪拜冬训之时,他的肌肉再次出现了轻微拉伤。因此,在球队抵达迪拜的前两天,于海独自进行着身体训练,在沙滩、健身房、训练场,每一组高强度的训练做完,他都想直接趴在地上。

    “这些年,在运动生涯当中确实受过几次伤,对身体机能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伤病对我心态的成熟和磨练也有很大的帮助。”于海说。进行身体康复的那几天,于海显得很着急,但他也明白,冬训的关键时期急也没有用。“联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冬训期间吃得苦越多,到联赛时候尝到的甜头才会越多。”

    逼自己适应位置改变 必须有好的表现匹配球队

    刚出道时的于海速度极快、善于内切远射,曾被球迷们称为“中国罗本”。但伴随着伤病的袭击,他的位置从左边锋到前腰、后腰,再到如今的边后卫,从擅长进攻的球员变成擅长防守的球员。

    受武磊离开的影响,主教练佩雷拉在本次迪拜冬训期间一直在演练全新的阵容,于海的位置也存在着再次变化的可能。如果球队需要加强进攻,他必须压迫至对方禁区,一旦防守压力较大,于海就变得像是一名左中卫。

    于海坦言,每一次的位置变化其实也在逼迫自己去适应,“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自己位置的改变,必须有一个好的表现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球队,用自己的表现匹配球队的水平。”以卫冕冠军的身份再出发,于海认为,球队自然会遇到更大挑战,球队的人员、打法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结果很难去预测,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了期待。”

    留洋获得了巨大财富相信武磊会成功

    伤病给于海的另一个影响可能就是职业生涯的成就了。如果不是留洋期间两次受伤,他原本可以在荷甲站稳脚跟,赢得更多的肯定。即便如此,于海还是认为留洋给他带来了巨大财富。

    “在欧洲踢球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与欧洲高水平联赛的球员存在着明显差距。”于海说,国外踢球的节奏、对持球队员的逼抢和压力、身体对抗的频率都比国内联赛要高出很多,“他们更加善于身体接触,更加善于去提高比赛的节奏。国内联赛大家总是踢得很慢,拿球很轻松,处理球也相对轻松。但在国外不会让你出现这种情况,在你没拿球之前,防守队员已经在你面前了。对比赛的投入、赢球的欲望,也是国内联赛相对欠缺的地方。”

    如今,武磊已经前往西甲西班牙人队,于海对他的前景非常看好,并且相信武磊能够获得成功。“他首先是中国最好的前锋了,无论是在上港的表现还是这次在亚洲杯上的表现,我觉得都非常出色,他目前心态、能力都处于相对最成熟的阶段。”在于海看来,武磊出去的意义非同寻常,“他能够带动更多的球员,会有更多人有出去的意识或者欲望。有更多的年轻球员出去并且站稳脚跟,一定可以帮助中国足球提高。”

    国足需要努力去追赶 尽量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

    同样是伤病的问题,如果没有去年的那次受伤,于海肯定会跟随国足出战前不久的阿联酋亚洲杯赛。尽管最终未能参与,但于海通过电视观看了国足的每一场比赛,“我们跟亚洲强队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了,所有的中国足球人都在努力,希望尽快赶超亚洲的一流强队。”

    今年9月,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就将打响。于海认为,国足要想在三五年内赶超亚洲一流强队难度非常大,“足球有一些特殊性,亚洲的一些强队也是用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才走到了今天这个水平。需要我们一代代球员慢慢去追赶,没有太多的捷径可以走。”

    已经32岁的于海是上港队内年纪最大的本土球员,也是所有球员心中的“海哥”。他表示,随着年纪逐渐增大,自己在平时的训练中会刻意增加很多防止伤病的训练,饮食和恢复训练也很重视,“我当然希望能够保持好目前的状态,希望能够尽量延长运动寿命。而且到了大家所说的老队员阶段,我也越来越珍惜、越来越享受比赛的经历。”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劳动报 作者:特派记者王卫朋 责任编辑:排山倒海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