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海上体坛

最佳阳光体育活力校园名师讲坛召开 推进工作改革

上海热线体育频道讯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本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上海市最佳阳光体育活力校园名师讲坛,以“阳光体育增活力 运动筑梦新时代”为主题,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打造上海学校体育工作的展示平台,为本市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交流和表现的舞台。本次论坛汇集2021年度最佳体育贡献校长奖候选人以及活力园丁候选人代表们,以“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新时代学校体育高水平人才培养”为话题展开讨论。

参与论坛的校长和老师一致认为,各阶段体育教育都要深刻认识体教融合工作在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满足新时代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是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校长张祝文认为,体教融合不是说非此即彼,而是两者融合起来,真的是非常的好。所以,在平时的体育课或者体育锻炼中,我们要帮助学生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体育特长。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阳光向上的心态,这是我们发展体育运动的一个宗旨。

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校长赵之浩表示,我们有一个活动,叫为校旗添光彩,当你为学校争得了一定程度的荣誉的时候,请你在我们的校旗上签名,我们学校有5000名学生,300个老师,就在每周一一次的升旗仪式上,这5300个人为你专门升一次校旗,全体为你鼓掌,并为你唱校歌。我们的篮球队,拿了很多的冠军,但是他们只享受过两次,因为这两次冠军他们特别的不容易。这样的比赛经历,这样的一次冠军,他们的记忆会更深。后来,我问过学生,光不光荣?感不感动?学生跟我讲,校长,这不是感动的问题,我一辈子都记得五千多个人同时为我唱歌,真的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可能这辈子也就这么一次。校园生活对他们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周卫斌认为,体育是五育当中的一个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其他的都是空谈。所以我们架构的是经纬课程,而这个经纬课程目前已经架构到2.0版本,经纬我们有两纵一横,两纵是指第一纵是基础类课程,纵向校文化设施,这里有八个领域,其中有一个领域就是体育健身,第二纵是融合类课程,纵向特色化发展,这里是回应的社会对知识融通的一个需求,我们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素养,第三类是德育类课程,三类课程支撑我们学校的发展。

上海市徐汇区光启小学书记、校长曹庆明认为,培养出吴敏霞和火亮的功绩未必比培养出十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的功绩小,因此,我们更加注重体育精神对孩子们的引领,强调崇尚英雄,为国育才,正如我们总书记所说,一个伟大的民族,如果没有英雄,没有楷模,这是悲哀,所以我们把吴敏霞请回家,把火亮请到学校,让奥运冠军回家。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中学校长马晓东表示,评价一定是突破口,它一定是一个导向,所有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好,它的学校的发展也好,一定是通过评价来进行引导的。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所有的评价,包括身体素质方面、体育素养方面、学业水平等,最终都会记录到该生的综评当中去的,每个学生的综评都有特色评定的这一块内容,特色评定就是若学生在体育这方面达不到、不满足、学分上不行,那还得再修满才能毕业。

上海市中山北路第一小学校长徐梅芳表示,让每一个孩子像办奥运会那样找到他们自身的跑道,然后去发展自己的体育爱好和特长,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而持续的全面地发展。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体育教师陆寅表示,我们学校依托我们‘汇运动’云平台的发展,可以把即时评价进行有效的记录,点点滴滴的就能形成出精准的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最终通过‘汇运动’平台的信息收集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的数字画像。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研组长陈雷表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和锻炼的要求,我们结合校内外的资源,开发了篮球、棒球、网球、击剑、射箭、羽毛球等十几个运动项目,学生们可以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项目。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的同时,也为我们挖掘体育运动人才提供了一种途径。

论坛上金句频现,这些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直击问题,更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为学校体育发展碰撞出新的火花。论坛虽已结束,但是由论坛引发的话题还在不断延续,我们相信在所有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学校体育一定会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体育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刘松涛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