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女教师备课本走红   上海天气终于要回温了!   申花为第四外援烦恼   孙吉孙祥探患病小朱教练   朱永强父为救儿已卖房   潮白河成溜冰场(图)   潘粤明为儿子庆生   鹿晗跨界组电竞俱乐部   不得不服!又是第一!   47岁张嘉译全家照   iPhoneX或停产!销量低迷   微信再发重磅公告要熟读   51岁田震身患重病?   河智苑34岁弟弟身亡   上海再遇强冷空气   
【浏览字号:
平昌之行中国队收获"忍耐" 北京冬奥呼唤理性热情
http://sports.online.sh.cn 2018-02-24 09:16 [来源]:解放日报

    明天,平昌冬奥会最后一个比赛日。这个距离首尔两个多小时高铁车程的山间小城,依旧喧闹、嘈杂、人声鼎沸。

    四年后的2022年,1000公里之外,北京将接棒,并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漩涡中心,微笑终究战胜眼泪

    李琰,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她是平昌冬奥会舆论漩涡中的焦点人物。

    女子500米决赛,中国选手范可欣发生碰撞被罚犯规,出局。

    半决赛另一组,中国选手曲春雨发生碰撞被罚犯规,也出局。

    男子1000米预赛第四组,任子威小组第二,被罚犯规,出局。

    男子1000米预赛第六组,韩天宇小组第一,被罚犯规出局。

    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国队第二个冲过终点线,被判罚犯规,成绩取消。

    在平昌,中国短道队遭遇有史以来“最为恶劣”的竞争环境,这也把习惯在队员身后鼓劲的李琰推到了台前。

    她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为中国拿下首金的弟子武大靖。大大小小的采访,包括武大靖在内,短道速滑的弟子们,开口闭口就是“老师”。

    “老师”在冬奥会的表态,特别是当中国短道速滑队这支金牌之师在平昌遭遇各种争议判罚之后,每一句话都显得至关重要。

    记者们对这个女人心生敬佩:一晚上要靠两颗安眠药才能入睡的巨大压力,在她娇小而又充满力量的身躯之下,变得如此微不足道。她总以微笑示人,即便受了再大的委屈,也只是微微红下眼眶。

    每一次采访,都是记者在赛场外围追堵截,她的话不多,每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原以为她会把满肚子的委屈倒出来,但得到的回复,却是平缓而又举重若轻:“总的来说还是中国队没有做好自己。要取得成功,就得自己别出错……”“无论裁判怎样严格,还是自己暴露出了问题,让他找到了机会。”

    在女子3000米接力被判犯规后,范可新这个平日不苟言笑的姑娘哭了:“我相信北京冬奥会一定公平公正。”这是整个冬奥会期间,短道队“最直接”的话了。但,也仅限于此。

    李琰甚至没跟队员们说过裁判一句不是,自始至终,她对弟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伸手,做好自己,裁判就没有判罚的理由。”但李琰没有放弃申诉的机会,她说:“在中国、加拿大、韩国三队均有犯规情节的情况下,裁判选择处罚中国和加拿大,却让犯规情节最重的韩国拿到金牌。这种执法是对这项运动的损害。”

    笑意,终于在最后一刻,在李琰脸上浮现。“这次平昌之行,中国队最大的收获是‘忍耐’。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一定要有大国风度和大国尊严。”这是“老师”留给平昌冬奥会的最后一句话。

    2月18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决赛,当贾宗洋看到最终获亚军的成绩时,委屈的泪水止不住在眼眶中打转。中国啦啦队特意带过去一面硕大的国旗,正准备庆祝,却因为0.46分之差瞬间没了声音。

    目睹几块差距不足1分的银牌之后,很多现场的中国记者也为中国军团抱不平,甚至连澳大利亚7台这样的国外媒体,也用“贾宗洋被偷走了金牌”的倾向性标题给予声援。贾宗洋的回答让人有些意外。“如果是金牌就好了,但银牌也挺好。”他说:“索契铜牌,平昌银牌,希望北京是金牌。下一个四年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花样滑冰赛场,韩聪、隋文静各自一个小小踉跄,让对手以0.43分的优势折桂。记者在混合区还想着怎么安慰这对年轻人,却被隋文静一句玩笑话感动:“我们都是看着这些前辈们比赛长大的,他们都是元老,没什么好遗憾的。北京冬奥会,我们再来过。”

    平昌冬奥会,中国军团有三块银牌的成绩和冠军的差距不足1分。这些亚军们眼泪、遗憾的背后,是微笑,更是一种坦然的心态。

    标新立异,吸引年轻人看奥运

    平昌冬奥会举办前,“恶评”如潮:房价奇高,物价翻倍,票价高不可攀……开幕之前,记者们也被手机上突然出现的“警报”扰乱心绪:一会儿是山林火灾,一会儿又是诺如病毒。

    临近闭幕,快到离别这天,平昌冬奥会的组织和体验,留给观众、运动员和媒体的印象,需要“盖棺定论”。

    2月14日,平昌大风四起,一位同行女记者的眼镜瞬间被吹得不知去向,她不足90斤的小身板,也差点儿迷失在平昌的“妖风”之中。

    冰场外的媒体中心,早已罢工。平昌冬奥会除了主新闻中心设置在滑雪度假村的商业中心外,其余的都是临时帐篷。平时略微有风,帐篷都咚咚直响,这次的大风,直接刮倒门口的指示牌,新闻中心随即宣布临时关闭。

    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等下午再到新闻中心,约四百位记者又在大帐篷里奋战了——外边天寒地冻,里面热气腾腾,好像从来没刮过大风。晚上再回媒体村,那块被大风吹倒的“平昌2018”广告牌,早已没了踪影,改由粗粗的铁丝围在媒体村帐篷的四周。

    在韩国的朋友给我发来微信:“看到警报不要慌张,在韩国,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四年前,曾在索契报道冬奥会,四年后的平昌,画风突变。

    开幕式天寒地冻,看台席上的观众瑟瑟发抖,可运动员进场的那一刻,全场“嗨”翻。当那首耳熟能详的《江南style》响起,正在进场的美国代表团,也不由自主扭动起来。

    闭幕式发布会,是记者参加过的发布会中最另类的一次。演职人员共两组,第一组一个人,第二组,齐刷刷上来8位男生。第一次,奥运会发布会开成娱乐明星见面会,各国媒体让这两组当红的演艺明星用英语向全世界观众打招呼,甚至问他们什么时候去美国开演唱会……

    平昌冬奥会,秒变韩流偶像剧。每个冰上项目的串场,都由一位演艺明星或当红组合进行表演。劲歌热舞,带动全场观众一起跳舞、尖叫。

    我身边的匈牙利记者山多尔,每次都很享受这样的轻松时刻,也会随着音乐摇摆、尖叫,虽然他听不懂韩文。山多尔采访过好几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平昌是他觉得最会表达自我的一届,这也颠覆了他对于亚洲国家办赛循规蹈矩的印象:“不是说奥运会要吸引年轻人来看吗?你看满场的观众,几乎都在40岁以下。文艺演出多了,年轻人就会感觉‘值回票价’了。”

    今年读大三的尹相善,和三个同伴一起来看速度滑冰。冬奥会正值放假期间,她共看了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和越野滑雪三场比赛。在凤凰雪场,她特意买的站票,倒不是因为便宜,而是能站在距离比赛最近的地方。这也意味着,她和同伴们从开赛到结束,至少得在零下15℃左右的大风低温下站两个多小时。“不怕冷,我就是江原道人,冬天就是在雪地上长大的,每一样比赛我都喜欢。”平昌冬奥会票价不菲,但尹相善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最开心。

    争取年轻人,学会“标新立异”,古老的奥运会,未尝不可。

    北京冬奥,更需家庭氛围培养

    采访过好几届冬奥会的老陈,这次在平昌终于扬眉吐气了:“这次不用提前卷铺盖,我可以和欧美记者一样,在媒体村待到最后一天!”以往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结束,就意味着中国代表团所有比赛落幕,中国记者跟着队伍一起打道回府。这次的平昌,直到比赛最后一天,中国队还有比赛:昔日欧美运动员主导的四人雪车项目,这次第一次迎来中国选手。

    当然,老陈的内心也有些落寞。他说,跑了三届冬奥会,这届最没有“成就感”。扑了那么多场次,直到闭幕前三天总算见到金牌,他感慨:“虽然项目多了,但不可否认,有竞争力的项目还是那几样啊。中国冰雪项目的家底,不厚实。”

    平昌冬奥会,让24岁的尹诚彬一夜成为韩国的体育英雄。这个六年前还是零基础高中生的小伙子,在平昌冬奥会钢架雪车中一举夺冠,成为第一位获得冬奥会雪橇类项目金牌的亚洲选手,也为韩国自1948年开始参加冬奥会以来收获首枚雪上项目金牌。电视台里反复播放的,是尹诚彬的个人成长经历,韩国总统文在寅特意为他发来贺电,感谢他“为韩国带来自信和勇气”。

    尹诚彬的突破,激励着同样“冰强雪弱”的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可以成为中国学习的“范本”。刚宣布转项钢架雪车的中国短跑名将张培萌,在四年后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场作战,成为中国突破雪上项目的“第一人”,并非没有可能。

    体育社会学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卢元镇说,四年后的北京,中国作为东道主,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平昌少。他认为:“我们的一些硬件设施短期内不可能成功训练使用,也不可能争取到全世界最优秀的教练员前来。”

    和欧美冰雪强国相比,甚至和平昌相比,一些差距也客观存在。和尹诚彬同场竞技的,有中国首位登上钢架雪车赛场的中国选手耿文强。他说:“钢架雪车在中国依然是冷门运动,国内甚至连一条赛道都没有。我们冬天都会在海外训练,主要是美洲和欧洲,比如德国和加拿大。”耿文强说,他现在最期待的是延庆的赛道尽快建好。

    在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可以看到很多让人顿生暖意的亲情:短道速滑赛场上的匈牙利华裔刘少林、刘少昂兄弟,以及刘少林的英国队女友克里斯蒂,或是冰壶赛场上英国队的穆尔海德兄妹。英国媒体笑称:如果此次英国队男女任何一支获得奖牌,都少不了戈登·穆尔海德和林恩·穆尔海德夫妇的功劳……

    三姐妹从事同一雪上项目,兄弟姐妹都是滑冰运动员,运动员的母亲也曾参加过冬奥会……这样的家庭故事每天都在平昌赛场上上演。

    观众席上,相伴而来的韩国家庭也不少。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观众对规则了如指掌,俨然半个专家。他们看得懂比赛,也真心为比赛而“疯狂”。

    卢元镇认为,我们提出北京冬奥会之前3亿人上冰雪目标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冰雪运动和家庭的关系。在国外,对于冰雪运动的热爱,源自于家庭的氛围,内心的喜欢,才能为此努力。他表示,需要理性期待四年后北京冬奥会中国队的成绩:“我们建立起一个有家庭支撑、社团完整、教练有素、产业强大的冰雪运动体系还要假以时日,四年时间可能仅为起步阶段,社会与产业部门都要注意冰雪运动的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为家庭进入冰雪运动提供各种条件。”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爱上海爱申花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选稿]:排山倒海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客服部